化身招聘专员,为高校毕业生现场推荐企业招聘岗位、薪资福利以及宣城“宣十条”人才政策;化身服务专员,闻企声、知企情、排企忧、解企难……
近年来,宣城市为落实“追赶江浙、争先江淮”要求,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,更好地集聚和激励各类优秀人才来创新创业,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,人社部门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目标,下大力气构建以人才吸引人才、以人才发展人才的“回流”强磁场,努力推动形成人才近悦远来的良好局面。
筑巢引凤 花香“蝶”来助发展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刚过去的母亲节,我们迎来了一波花束交易高峰期,现在又要开始投入到‘5·20’预售抢鲜环节,估计到时也是量价齐升的一周。”说这话的,正是安徽寻梦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程东平。
2014年年底,程东平等五六个颇有想法与魄力的年轻人,决定从杭州回到老家宣城,并创业成立“寻梦鲜花”团队。
“寻梦鲜花”团队办公楼。受访者供图
“过去,鲜花交易主要集中在线下,一般是由批发商从昆明的花农手中收花,再通过各级批发商交易,扩散到全国各地花店,最终送至消费者手中。”程东平介绍,这种模式下,鲜花流转时间长,损耗大,售价自然而然随之上抬。降低鲜花的成本,并让鲜花更快地到达消费者手上,是寻梦打造“寻梦模式”的初衷。
“寻梦模式”,其实就是寻梦依托于主流电商平台,自主开发的B2B的鲜花转单网站——“寻梦鲜花网”。该平台搭建了完整的鲜花供应链,实现了鲜花供应商、花店、物流和消费者之间的有效衔接。目前,该模式已覆盖全国95%的城市和地区,全国共有28500余家花店通过这一平台与寻梦达成合作。
程东平认为,从一个普通的电商企业,成长为国内鲜花服务业的引领者,离不开宣城这片沃土的滋养,这也是他们返乡创业的底气所在。
“寻梦鲜花”团队办公区域。受访者供图
他告诉记者,在公司快速发展时期,宣城市人社局等部门坚持入企送政策,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。“在市人社局的带领下,我们建立了见习基地,推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,开发更多的见习岗位来促进青年就业创业。”截至目前,该公司团队员工也达到600多人,其中80%以上均为本地人,并且从去年4月起,申请各类人社政策补贴达50余万元。
一来二往,“寻梦鲜花”逐渐在业内小有名气,宣州区已为“寻梦鲜花”提供了鲜花种植基地,目前正在建设完善中,旨在满足更多宣城青年创业创收。
厚植“沃土” 建强人才“孵化器”
吸引人,更要能留住人。赢得一时的“好评”容易,怎样把 “好评”变成企业扎根、人才落脚的长久选择?
近年来,宣城市立足地方实际,注重人才培养,厚植“沃土”,多维度建立建强人才“孵化器”。
走进长三角“一地六县”(宣城)人力资源产业园,不少来自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学生正在参加“周末创业课”。
园区负责人李始为介绍,园区作为“长三角人才驿站”,一方面用于服务当地企业,解决其用工难问题,另一方面则聚焦人才创新孵化,推行“企业出题、政府立题、高校解题、市场阅卷”的政产学研模式,帮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,并留住人才。
严泽是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大三学生,其团队也是入驻园区的25家实体企业之一,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十届安徽省项目资本对接会上,他们的参赛项目——“安徽探炭秸能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”荣获金奖。
第十届安徽省项目资本对接会上,严泽等人向与会领导介绍项目。受访者供图
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,起步难,落地更难。严泽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,作为一名在校学生,更擅长的是如何将技术做到极致,涉及如何对接市场、怎样真正应用到社会等问题时,他们稍显“青涩”。
“后来在园区专业人士的指导下,帮我们对接上下游企业,找到代加工厂、打通销售渠道,项目很快就顺理成章地‘活’起来了。”严泽说,如今,身边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留在宣城,当地贴心的服务也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宣城转化。
在宣城,除了长三角“一地六县”人才综合体,大学生实践实习实训基地、宛陵科创城等平台也早已“拔地而起”。去年以来,累计发布社会实践岗位1.4万余个,到岗开展实践大学生达1.2万余人,有力促进了大学生接受社会教育、锻炼成长,让人才既“流得动”又“留得下”。
长三角“一地六县”人才综合体。受访者供图
“当前,我们正在‘追赶江浙’中对标找差、创新发展,在‘争先江淮’中强优补短、争先进位,努力构建起以企业群众需求为导向、以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支撑、以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为基础,流程优化、服务智能、便民高效的人社服务新格局。”宣城市人社局局长吴明说,随着“宣十条”等政策的持续落地,在推进各类人才汇聚宣城的实践中,“宣城路径”也将不断书写新的成就。
关键词: